莊子顛覆世俗 逍遙做真人
2022年9月23日

莊子認為,一切身外之物,都是生命的負累。唯有超越欲望和功利,達到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」的「無所待」境界,即絕對自由的「逍遙遊」境界,才是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,才是「真人」。

撰文:施純志

不同凡想(Think Different)!這是已故「蘋果教主」喬布斯重掌蘋果公司後喊出的口號。喬布斯所說的「不同凡想」,實際上就是一種顛覆性思維和科技創新,其結果是一系列革命性產品──Mac、iPod、iPhone、iPad接踵而至,顛覆了人類傳統的溝通、娛樂、消費和工作方式。

以顛覆性思維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或思想觀念的人物,史上並不多見。著名的有:釋迦牟尼的「緣起性空」說,顛覆了「萬物實有」的觀念;哥白尼的「日心說」,顛覆了傳統的宇宙觀;達爾文的「生物進化論」,顛覆了「神造論」;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,顛覆了前人對心理世界的認知;愛因斯坦的「相對論」,顛覆了牛頓的「萬有引力定律」。中國古代,也有這樣一位「顛覆大師」,他就是莊子。

莊子(約前369年—前286年)與老子並稱「老莊」,同為道家祖師。其著述收入《莊子》一書,後世尊為《南華經》。清初文學家金聖嘆評定歷代「六大才子書」,《莊子》名列第一。《莊子》文筆汪洋恣肆,想像奇特,境界高妙,確是文學傑作;但它的最大價值不在文學,而在獨特的思想和智慧。相比於老子,莊子對社會人生更富於批判性。尤其是如何看待生死、權力、貴賤、貧富、美醜、知識,他完全顛覆了世俗的價值觀。

追求知識是人類的強烈欲望,今人對知識的崇拜更是狂熱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.德魯克(Peter F. Drucker,1909─2005)說,人類已進入知識社會,經濟的增長、財富的累積、個人的發展,無不以知識為基礎。然而,莊子對人類能否獲得真正的知識,卻提出了尖銳的質疑。《莊子.齊物論》借用囓缺與王倪兩人的對話,顛覆了人類對知識的信念。囓缺問王倪:「你知道萬物有共通的道理嗎?」王倪說:「我怎能知道這些呢。」囓缺又問:「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?」王倪說:「我怎麼知道呢。」囓缺再問:「那麼萬物就沒法知道了?」王倪說:「我怎麼知道這些呢。雖說如此,還是讓我嘗試談談吧。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不是不知呢?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並不是知呢?」

接着,王倪舉出具體事例,證明不可能有共通的認知。他說,人愛吃牲畜的肉,麋鹿喜吃草,蜈蚣嗜吃小蛇,貓頭鷹和烏鴉愛吃老鼠。人、麋鹿、蜈蚣、貓頭鷹和烏鴉,究竟誰才知道真正的美味?毛嬙和麗姬,是大家公認的美女,可是魚兒見到她們就潛入水底,鳥兒見到她們便飛上天空,麋鹿見到她們拔腿就跑。那麼,人、魚、鳥和麋鹿四者,究竟誰懂得真正的美色呢?

物物而不物於物

莊子認為,人的經驗知識都是相對的、有限的。許多人相信,人可以窮盡宇宙的一切奧秘。但莊子不以為然。他說: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」在莊子看來,知識是無窮無盡的,而人卻是有限的存在;以有限的存在,去追逐無限的知識,必然失敗。胡適曾嘲諷莊子此說是「懶人哲學」。其實,莊子是從宇宙視野看人間,深刻洞悉了人類的渺小與局限。他並不否認人類可獲真知,但他認為:「有真人而後有真知。」

對大多數人而言,知識只是工具或手段。父母通常會勉勵子女:「好好讀書,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。」一個人從小學讀到大學,苦學十多年,無非為着掌握知識和技能,成為有用的人,以便立足社會,換取生計。但對於何謂「有用」,莊子又顛覆了世俗觀念。《莊子.人間世》說 ︰「山木自寇也,膏火自煎也。桂可食,故伐之;漆可用,故割之。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無用之用也。」莊子通過這些比喻,表達了這樣的觀點:一個人為世所用,其實是犧牲自我。

——節錄自9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